情感婚姻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情感婚姻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关系是什么?
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

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关系是什么?

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关系是宋太祖是太宗的哥哥,是亲兄弟的那种。不管是文治武功宋太祖都要远高于宋太宗,宋太祖之所以能够上位,除了他的文治武功,其实很大程度原因是他的处事原则,所以才有了黄袍加身,别人都是靠武力征服或者玩政治手段才穿上龙袍的,可是他的龙袍却是别人强加给他的。 宋太祖人物说明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宋太祖是谁
提示:

宋太祖是谁

宋太祖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赵弘殷次子。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湖南等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局面。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贤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地位。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比较安定。 但是也导致宋朝“积贫积弱”,外族纷纷侵扰。但也因为重文轻武,使宋代文学、哲学、美术、科技异常发达。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暴死,享年50岁。 赵匡胤的轶事典故 据传,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因此小名“香孩儿”。身体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变。长大后的赵匡胤容貌威武,器度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学习骑马射箭,总是超出其他人之上。他曾试骑一匹烈马,他不给马套上笼头,结果烈马跑到城楼的斜道上,使他的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也从马上掉下来。 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赵匡胤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赵匡胤又曾与韩令坤在土屋里下棋,看到有麻雀在屋外打斗,就起来捉麻雀,结果屋子随后就倒塌了。

赵匡胤简介
提示:

赵匡胤简介

  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出身军人家庭。 祖籍河北涿州。高祖赵朓,祖父赵敬 ,赵弘殷次子,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军事家,在位17年 。976 年10月20日卒。终年50岁。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庙号太祖。在历史上赵匡胤是 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 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殿前司的最高将领),掌握了 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 继位,时仅7岁。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显德七年(960)元月四日,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王朝,改元建隆,史称北宋 。紧接着就导演了一处“杯酒释兵权”的喜剧,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赵匡胤是谁
提示:

赵匡胤是谁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 。涿郡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